總網頁瀏覽量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我愛粵語片


































 


現在兩間免費電視台都不怎麼樣播舊粵語片了, 我記得幾年當無線和亞視在深宵各自起碼播放一套粵語片時, 我每天打開報紙的第一件事便是溜灠電視節目表, 衡量自己喜歡那套多一點 (首選是五, 六十年代的文藝片, 原因是有機會看到那個年代的舊街景), 然後調較錄影機把它錄起來.  現在電視台既不播粵語片, 新一代的年輕人自然也不看, 粵語片絕跡於螢光幕其實對香港社會做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 蘊藏在粵語片內的教育意義以及傳承, 都隨著粵語片的停播而消逝了.


 


 


也許你會不同意, 但我堅信粵語片是寶, 寶在那裏? 先不說菲林上記錄了被推土機拆卸掉的建築物和熟悉的街景, 也不論粵語片可使已離世多年, 但親如老友記的一眾老演員重現銀幕, 我最懷念和珍視的, 是那一代的情與味, 以及包含在粵語片內那股濃至化不開的香港情懷. 


 


 


香港在這二, 三十年急促發展, 三,五年己是一代, 而每一代都有著屬於那一代獨有的流行玩意和文化, 久而久之我們便失去了一個使香港人可以尋回自己的根的平臺, 於是我們沒有了傳承, 也就是說沒有共同的語言, 最終的結果是沒有共同的價值觀, 而粵語片則剛好填補了這個真空, 它承繼了我們中國人文化的價值觀, 並以香港獨特的手法把它表現出來, 這便是粵語片寶之所在.


 


你也許會笑我, 說我老土, 粵語片有甚麼好看?不外都是那些婆婆媽媽, 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故事, 外加一些老掉大牙的滑稽表演, 湊在一起便成為一部電影, 劇情推進既緩慢, 情節毫不迂迴曲折, 不要說以2009年的口味, 即使8, 90年代都嫌過時沉悶, 概而括之, 不好看!


 


上述的說法其實沒有錯, 60年代中後期的粵語片無疑因為充斥著粗製濫造的制品 (行內稱之為”七日鮮”)而被觀眾遺棄, 這也是粵語片在70年代初曾一度完全停產的原因.  沒錯粵語片在今天的眼光看來的確是老土過時, 難以引起這一代人的共鳴; 但正因為它是成長於40至60年代, 而當年的香港的社會環境和主流意識做就了這一批說人情, 講義氣 (那時候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得人恩果千年記”) 的電影, 無形中將我們中國人最珍貴的傳統和特性凝固在幾千呎的菲林中.


 


由於環境(主要是經濟和社會背景)的侷限, 所以我們的粵語片未能產生如費里尼, 小津安二郎等大師,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沒有好看, 感人的粵語片, 相反來說那個年代好片著實太多了;  隨手拈來, 有危樓春曉, 可憐天下父母心, 父與子, 天長地久, 人海孤鴻, 十号風波, 妬潮, 發達之人, 春殘夢斷, 人海八大仙, 兒女債, 父母心等等, 部份甚至可說是值得一看再看, 水準直追同期的外國電影. 


 


粵語片所遺留下來的最重要遺產是以銀幕將中國人的情與義, 信念和傳承以故事串連在一起, 娓娓道來, 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的倫理故事.  戲內的主角身負著中國幾千年的性格特質; 做好事不望回報, 頌揚孝敬長輩, 尊師重道的傳統, 遇上逆境不怨天不尤人, 咬緊牙關力拚渡過難關.  這是香港5,60年代的精神神髓, 也是為甚麼香港可以在那個年代騰飛的原因. 


 


粵語片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由我們父輩, 祖父輩從無數代以前的祖先薪火相傳的傳遞下來給我們.  斷絕了粵語片, 不僅斷絕了香港的歷史傳承,  亦斷絕了中國文化的傳承.  沒有傳承, 我們彷彿失去了共通的語言, 也沒有共同的價值觀. 事實上, 粵語片內的的人文意識和倫理教育, 是任何通識, 公民教育都做不到的, 但粵語片卻無意中做到了.  相對於粵語片的年代, 我們這一代強調個人主義, 太計較私人的利益和得失, 很少考慮到己身以外的人和事, 他們所缺乏的, 正是粵語片經常放在口邊的: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或者是[大家隔籬鄰舍, 冇計嘅]的精神.  我想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真該多看幾齣粵語片.


 


香港這十幾二十年經濟高速發展, 己經摧毁了太多珍貴的東西, 我們亦似乎已習以為常, 見怪不怪, 但我衷心的不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只能在電影資料館的回顧展裏才可看到粵語片, 我不想粵語片成為另類的皇后碼頭, 所發揮的作用萎縮至僅供後人瞻仰的地步.